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诸天恶人:从知否软饭硬吃开始 > 第36章 距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第36章 距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着杨先为怀德军兵马都监,授定远将军,上骑都尉,组建怀德军,暂领怀德州军政之权,以抗西夏·····”

“盛长梧指挥有度,守城有功,授云骑尉,编入杨先帐下听用······”

杨先帐下活下来的将士无一例外,尽皆得到封赏,战死的将士也都得到了抚恤。

但在杨先看来,那些个什么定远将军,上骑都尉之类的虚衔都可有可无,真正有价值的,是朝廷让他组建怀德军,而且暂领怀德州的军政大权,就等同于让他暂时当怀德军的土皇帝。

杨先明白,朝廷之所以这样赏赐,就是为了让他牢牢将怀德占住,不被西夏夺回,至于日后如何,且还两说。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执掌怀德军,正是如今杨先最迫切需要的。

不得不说,朝中有人还是好办事,若非如此,只怕杨先就算立了大功,也未必能有掌权之机。

至于怀德军!

西夏西寿保泰监军司的驻地在天都山,也就是刚刚被大周夺回来的西安州境内,此地有刘洵麾下的渭州大军驻守,而西安州西边的会州北临黄河,有黄河天险可据,根本不用担心西夏大军反扑,西夏若想攻打会州,就必须越过西安州。

唯有怀德一地,东边和环庆交界,北边就是西夏边境重镇韦州,随时会面临西夏的反扑,朝廷把杨先摆在怀德,就是希望用杨先来牵制西夏,好让朝廷能够及时将收复的数州之地慢慢消化。

同时也是给杨先组织兵马,继续西进的机会。

“咱们现在有多少人?”

“本部骑兵只剩一百八十三骑,步卒还有二百三十六人。”

虽然说原先刘洵只给了杨先两个营的兵权,可杨先却将辅兵当做正兵来训练,真正大战之时,杨先麾下能够调动的将士总数已然达到将近两千之数。

这还多亏了盛维这个老丈人全力支持,不然的话,杨先纵使有这么多兵也养不起,养兵、练兵可都是要花钱的。

不过如今看来,这些钱花的并不算亏。

只是经过先前一战,杨先手下原本将近两千人的将士,如今只剩下四百多人,折损了超过四分之三,这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咱们手里的西夏降卒有多少?”

“还有四千多人。”杨三这个后勤总管当的还是不错的,细腻的心思,让他能够及时的向杨先反馈杨先想要知道的信息。

“四千多人!”

杨先眸光微凝,沉声道:“有多少西夏人,多少汉人?”

“西夏人只有一千多人,汉人差不多能有两千,剩下的多是吐蕃人,还有一些色目人。”

杨先微微颔首,沉声道:“给我把他们都打散了,编入除却神机营的其馀各营之中。”

“诺!”

西北边境,本就地广人稀,怀德更是贫瘠,杨先想要在短时间内凑出足够的兵力,这些异族番兵,就成了越不过去的一道坎。

这些投降的西夏士兵,都是被火炮和轰天雷吓破了胆的。

而且在杨先看来,其实无所谓汉族还是异族,只要御下得当,赏罚分明,给他们足够的利益,并非不能够收服。

而且西夏举国兵力将近五十万,杨先就算再能打,也不可能把西夏的军队都杀光,只能杀一批,震慑一批,拉拢一批。

毕竟杨先要的是征服西夏,将西夏国土纳入大周的版图,而非杀光所有的西夏人。

如今杨先麾下的兵力只有四百多人,这么点人,想要控制整个怀德肯定是不够的,而且那些西夏人、吐蕃人和色目人短时间内杨先也无法完全信任。

思来想去,杨先只能把主意打在刘洵身上,安顿好怀德的一干事务之后,亲自跑到西安州,见到了正在此地巡视坐镇的刘洵,从刘洵手中要来一营步兵,一营骑兵,还有一批军械,和一大批粮草。

同时杨三也被杨先派了出去,在怀德左近征召青壮百姓入伍。

西夏在杨先等人率军攻破西寿保泰监军司之时,便抽调兵马赶赴韦州沿线,意欲夺回失地,可延州、环庆等地的周军却早已和刘洵通好了气,就在西夏调动大军之前就纷纷动手,袭扰西夏边境。

一时之间,西夏东线、中线和西线三面临敌,而且时间也到了深秋,此时的西北气温骤降,已然是天寒地冻,更北边的西夏境内甚至已经开始下雪,道路被大雪所阻,粮草和军械的运输严重受阻,而且如今这天气只会越来越冷。

此时开战,绝非良机。

而且西线的杨先等人,可是吃掉了一整个西寿保泰监军司,西夏十分之一的兵力几乎折损殆尽,西夏纵使自国内抽调了大批兵马开赴西线,可如今西安州、怀德等地皆被周军所占,周军若是据守城池,不和西夏野战的话,西夏一时之间也占不到优势。

种种原因之下,西夏的援军纵使已经赶到了韦州沿线,可也只能暂时据守,打探周军的虚实,不敢贸然开启战端。

这就给了杨先发育的机会。

也是在这个时候,大周方面,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带着圣旨来到西北。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武勋一脉的领头人物英国公张永。

此番张永奉命来到西北,坐镇延州,统领西军,主持即将和西夏展开的全线大战,宁远侯顾偃开为英国公的副手,奉英国公之命,赶赴环庆二州坐镇。

户部侍郎崔涣也赶至长安,负责前线大军的粮草调配,后勤支持。

同时郑老将军带领两位小郑将军,悄然开赴北疆,主持北境防务,防备契丹人趁机南下。

而且伴随着朝廷一道道命令颁布,大批的粮草陆续发往北境、关中。

自打杨先将渭州北部数州十三县之地悉数收复之后,朝堂之中,上至嘉佑帝,下至文武百官,心里都很清楚,这一次他们和西夏之间的大战已经无可避免,就算双方最后还是要罢战议和,但也一定要做过一场才行。

是以朝堂上下才会如此齐心,而且朝堂之中,嘉佑帝和朝中诸位相公,已经派出使者赶赴西北,出使西夏。

虽然战事已经无可避免,可古人打仗,讲究一个师出有名,双方纵使正在交战之中,也不影响使者出使。

天气越来越冷,怀德军,平夏城。

杨先也迎来了几个预料之外的访客。

“末将杨先,参见柱国,参见侯爷,见过诸位将军。”

正在训练骑兵的杨先听到英国公和宁远侯来访,急忙赶了过来,刚一下马,就立即向被守营的士卒拦在辕门之外的英国公和宁远侯几人见礼。

“诸位怎么也不提前打声招呼,末将好出来迎接。”

“咱们就是要来的出其不意!”英国公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瞧着少说也有六十左右,不过真正的年纪才五十出头,只是常年操劳,显得老了一些。

宁远侯顾偃开年纪轻一些,瞧着也就四十出头,正当壮年。

“诸位里边请!”

杨先侧身引手,将众人引入营内。

至于几人被拦在辕门之外的事情,英国公等人也没提,杨先也没提。

一入军营,就见将士们正在操练,杨先给一路走一路给几人介绍,只是如今他麾下这些士兵多少有些五花八门,西夏人,吐蕃人还有色目人。

“继之,我瞧你那些将士之中,有不少西夏人?”顾偃开好奇的问道。

杨先道:“不只是西夏人,还有吐蕃人,色目人。”

“你让他们跟着你去打西夏人?就不怕他们临阵倒戈?”

“为何要怕?”看着自信的杨先,顾偃开几人闪过几分异色,不过如今杨先才是怀德军的统帅,他们自然不会过多置喙。

“初生牛犊不畏虎,难怪敢率数百骑兵,冲击兵力数十倍于己方的西夏大军。”

英国公和宁远侯显然都对杨先十分欣赏。

杨先道:“末将只是趁着西夏大军溃逃之际发起冲锋而已,若是当真是数万大军列好阵型,末将就是有十条命,也不够死的。”

“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能够抓住胜机,敢于抓住胜机就是本事。”

说着英国公的话音也随之一转:“不过我和顾侯更好奇的是那大破西夏的‘红衣大炮’到底长什么样?”

“军中‘火器’都在神机营,柱国和侯爷请随末将来。”

对于这二位的来意,杨先并不觉得意外,他也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当即领着几人来到神机营。

“不论是‘红衣大炮’还是‘轰天雷’,都需以火引之,是以末将把它们统一称为火器,将用来催动火器的一应药石,统称为‘火药’。”

“神机营共分四部,分别为药营、箭营、雷营及炮营。”

“神机营所用诸般火药,皆出自药营,乃是末将自民间搜集的专门制作焰火炮仗的匠人和方士组成。”

“箭营皆是弓弩兵,不过他们所用的弩箭,尽皆加了火药,能够提升射速,增加射程,但精准度有所下降。”

“雷营主要负责投掷轰天雷。”

“炮营所用便是‘红衣大炮’。”

几人赶到神机营,一边往里走杨先一边给二人讲述神机营和火器的一些基本信息。

“哦?这火药竟然还有这么多用法?”英国公打量着四周,眼中满是好奇。

杨先道:“火药配比不同,所用药量不同,引爆之后发挥出的威力也不同,可用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情形,满足不同的须求。”

“哦?这里头还有这么多门道?”此刻不论是英国公还是宁远侯,都竖起了耳朵,听得仔细,生怕漏了半个字。

“若非如此,又岂会有那般威力。”

“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咱们还是赶紧先去看把西夏数万大军打的溃不成军的‘红衣大炮’吧!”

“没问题!这边请!”杨先领着众人来到炮营,亲自为众人讲解火炮的原理,然后亲自上手,调整角度和方位,分别用石弹和开花弹为众人演示炮击的效果。

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两人纵使已经提前捂住了耳朵,可还是被这巨响吓了一跳。

在见识到火炮的威力之后,英国公看着杨先认真的问道:“这‘红衣大炮’的锻造难度如何?造这么一门‘红衣大炮’需要多少材料?”

“红衣大炮通体皆由精铁浇筑而成,每一门红衣大炮的重量都有数千斤······”

听完杨先的介绍过后,英国公沉默了一会儿,一旁的宁远侯顾偃开道:“这红衣大炮如此沉重,移动起来定然艰难,若是守城攻城也就罢了,可若是在野外遇上骑兵,岂非只能当骑兵的活靶子?”

骑兵可不单单只会冲锋,骑射同样也是强项,尤其是西夏这等由党项人创建起来的政权,骑兵更是厉害。

顾偃开曾经在西北戍边十馀载,和西夏多次交锋,对于西夏骑兵的了解颇深。

“所以不能只有炮兵,还得有骑兵和步兵等多兵种配合。”

“造这么一门红衣大炮出来,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从一开始锻铁开始算的话,十个匠人就算竭尽全力,也得十日才行。”

这还是使用高炉的情况下,要是用传统的炉子煅烧捶打,时间只会更久。

“如今你军中有多少门火炮?”

“二十门。”

自打刘洵见识过火炮的威力之后,就举整个渭州之力,调配大量的精铁,让杨先铸造火炮,加之还有从西夏处缴获的大量兵器甲胄和生铁,皆被杨先让人融了,铸成红衣大炮。

本来拢共铸造了三十门,被刘洵要了十门过去,同时杨先也将会铸炮的匠人拨了几个过去给刘洵,让刘洵自己开炉铸炮。

“柱国若是也想铸炮,末将可挑选几名熟练的匠人随柱国返回延州,军中那些匠人,稍加培训,就可派上用场。”

“好!那就挑几个匠人随我回延州。”

“顾侯呢?”英国公看向一旁的顾偃开。

顾偃开却道:“我就不用了,我瞧继之这儿就挺不错的,而且环庆距离这里也近,我到时让人把继之需要的材料和匠人都送过来,届时继之帮着一块儿铸造就是。”

“如此也好!”英国公对此并无异议。

二人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在杨先的陪同之下,巡视怀德沿线防务,而后又去了西安州,见了刘洵,十日之后才离开。

二人离开没多久,顾偃开着人送来的生铁和木炭就陆续送到平夏城。

整整一个冬天,匠作营的炉子就没熄灭过,就连新招募的那些新兵,也三天两头的被调到匠作营帮忙打铁锻造,一是锻炼他们的体力耐力,而是匠作营这边昼夜不息的炉火能够驱散严寒。

时间一日日过去,打散收编的俘虏,加之杨三从民间招募的青壮,杨先也凑齐了八千人马,训练了一整个冬天,让将士们彼此之间有了几分默契。

阳春三月,积雪开始消融,不等西夏动手,杨先就迫不及待的率军北上,越过边境,兵临韦州城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