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诸天恶人:从知否软饭硬吃开始 > 第58章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第58章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时间一晃来到开平三年,周军和契丹大军经过大半年的对峙,双方谁也没有先动手,大周是准备不足,后勤补给有些跟不大上,是故暂时按兵不动,并未直接动手。

而契丹人是因为有了上一次的失败的教训,而且这次大周的兵马器械显然更足,准备也更加充分,连上次都没能要到便宜,契丹方面怕再次吃瘪,更加不敢轻易动手。

可双方又都担心对方率先动手,结果就是两国的精锐兵马源源不断的朝着两国交界的边境汇聚,两个朝廷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有可能马上就会到来的战争。

如今契丹使臣正在大周的国都汴京和周人议和,加之先前周人以雷霆之势攻破西夏,如今南下大半载,却收效甚微,不但没有攻破周军的边阵,还在周军腹地的几座要塞之中被红衣大炮打的抱头鼠窜,契丹人原本的侥幸心理被打破,妄图震慑大周的目的也被彻底粉碎。

甚至于如今的契丹,担心的不再是攻破大周的城池之后该怎么治理,而是担心大周会不会反扑。

毕竟那诡异莫测却威力巨大,宛若天降雷霆一样的‘红衣大炮’是真实出现在他们眼前,而非梦中虚幻。

而且自那次契丹兴兵南下进犯大周之后,杨先就下令切断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大周境内的商人,但凡有敢北上越过国境线者,不论是什么出身,有什么背景,都以叛国罪论处,主犯夷其三族,从犯立杀无赦。

而且随着朝廷不断往边境调拨兵力,各个出入边境的关隘、要道尽皆被封锁,边境线还常年有双方的斥候巡逻打探,那些商人麾下的商队纵使有心冒险北上,也根本过不了关隘,躲不过斥候的探查。

毕竟能够北上进入契丹的,都是大宗商品交易,规模要是小了,利润根本不足以让他们冒这么大的风险,可规模一旦大了,闹出的动静肯定也小不了,根本无法避开斥候的探查。

随着两国商贸的切断,虽然双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受影响更大的显然是契丹一方。

二月下旬,正值寒冬退去,积雪消融,春暖花开。

汴京皇城前殿诸司部堂衙门之中,中枢所在。

“大相公万万不可啊!如今朝堂初定,正是需要大相公坐镇中枢,安定人心之时,大相公岂可远赴北境,亲征契丹。”

“是啊!如今朝中没了谁也不能没了大相公呀。”

几个内阁辅臣听杨先说要亲自率军北上征讨契丹,收复燕云失地,一个个纷纷站出来劝阻,生怕杨先立即动身北上。

杨先先是扫平西夏,后又平定兖王之乱,拨乱反正,重整乾坤,震慑住那些有异心的宵小之辈,这才稳定了朝纲,是以杨先不论是在军中还是在朝中,都拥有极高的威望,如今整个大周,绝找不出第二个有杨先这般威望的人,就算是那新登基的开平帝也不例外。

正如辅臣们所说,如今朝廷初定,正是需要杨先坐镇,震慑宵小的时候。

如今新帝虽然即位,可新帝入朝不到两年,先前不过是一地方上的闲散宗室而已,在朝中并无甚亲信,虽有几个从潜邸带来的人,可那几人初入朝堂,寸功未立,如今朝中的大权又被杨先和内阁执掌,开平帝纵使有心提拔,也只能给几个有名无实的虚衔,根本无法授以他们实权。

毕竟开平帝是被群臣投票选举出来的皇帝,而非似原着之中赵宗全那样被嘉佑帝亲笔写下诏书封为太子,授以兵权,调兵平叛救驾,凭着救驾平叛之功,以太子之身接过大宝,登基称帝,在朝中自然无有原着中赵宗全那般威信,还有如赵宗全那般有一干以从龙之功进入朝堂辅佐的亲信为之鞍前马后。

如今整个朝廷,都是在杨先和内阁的管理之下运转,如果把朝廷比作一台机器的话,杨先和内阁就是机器的中枢。

至于开平帝,或许可以把他比作机器的商标,有自然更好,没有机器也能转。

“去岁契丹人南下犯边,不就是想趁我们内乱之际乘火打劫嘛!若非先帝圣明,早有准备,只怕真就如了他们的愿。”

一众辅臣心里都很清楚,除了嘉佑帝早有准备之外,杨先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西郊大营的禁军主力悉数调往河东诸路也是没让契丹人得逞的重要原因。

“契丹贼子犯我大周之心不死,确实要让他们受点教训,收复燕云我们也不反对,可如今朝堂安危系于大相公一人之身,战场凶险,刀箭无眼,大相公岂能以身犯险。”

“还请大相公三思!”

“请大相公三思啊!”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态度出奇的一致。

杨先的目光扫过众人,朗声说道:“如今官家已然即位,天下初定,可内阁初立,诸般变革措施刚刚推行,变革虽然有利于朝堂,有利于百姓,但势必会侵犯一些人的利益,为了避免再出逆王那样的乱子,我朝需需要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胜,让那些个心怀叵测之人彻底闭上嘴。”

“那也不需要大相公率军亲征啊,朝中那么多勋贵武将,难不成还找不出一个领兵之人?”

“如今英国公不是就在雁门关吗!英国公乃是老将,领军多年,身经百战,此前又有复灭西夏之功,咱们大可以让英国公领军。”

“还有郑老将军,如今也在北境领军,郑老将军也是军中宿将,同样可以为帅!”

杨先闻言却摇头道:“英国公和郑老将军皆乃擅守之将,他们擅长的是防守,而非进攻,这次北上,咱们除了要把契丹人打疼之外,还要把被他们霸占了百馀年的燕云十六州都给收回来,让九州一统,天下归一,英国公和郑老将军都不是合适的主帅人选。”

“至于其他那些勋贵武将,不提也罢,唯一一个拿的出手的,也就宁远侯顾偃开了,可如今人已经没了,他那二儿子顾廷烨倒是有几分本事,一身武艺兵法得了其真传,其自身也足够聪慧。但顾廷烨年纪太轻,经验太浅,又无显赫功绩摄服众将士,加之现在还在西北追剿西夏馀孽,不好调离。

忠勇伯和忠武伯虽然都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但却缺少全面性的战略眼光,暂时只可为将,不足以为帅!”

“而且此战关乎我大周国运,绝对不能有半点闪失,朝中一众武将之中,有领兵之能,又有足够的经验,威望还足以摄服那些骄兵悍将的,除本相之外还有何人?”

杨先的一句质问,直接让一众辅臣无言以对,虽然不愿意承认,可杨先说的确实是事实,就神机营那些个骄兵悍将,除了杨先之外,其他那些武将勋贵根本无法摄服他们,昔日被嘉佑帝封为淮南招讨使,总领两淮之地平叛事宜的承平伯朱涛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非杨先上位之后,罢了承平伯朱涛的职位,提拔方勇和陈武上位,让他们二人领军,两淮和荆湖的叛乱,还不知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可如今朝中诸事繁杂,都需要大相公拿主意,若是大相公率军北上,朝中如若有事,吾等只怕力有未逮啊!”

这几个辅臣被选出来成为内阁辅臣和六部的尚书,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们性子软弱,贪生怕死,那些个真正有本事的,性子刚烈如韩章、张信之类的,都被兖王砍了脑袋,那些个见风使舵的投靠了兖王的,事后也被清算,最重的被判了斩立决,最轻的也被贬去了西北,剩下这些多是些能力一般的。

这些所谓的内阁辅臣,也不过是矮子里面拔高个而已。

“诸位,内阁不是本相的内阁,内阁的成立,既是为了辅佐本相处理朝政,是为了制衡本相,避免本相专权独大,在本相不在的关键时刻,能够挑起朝廷的重担,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

听到杨先的话,几个辅臣都愣住了,有些幽怨的看着杨先,心中暗道:“制衡你?拿命制衡吗?如今整个东京所有的兵马都在你的掌控之中,你在军中的威望更是早已到达了顶峰,别人调兵还需要兵符和调令,可你去调兵,直接刷脸就行了,谁敢制衡你!”

想到当初皇城内外无数军汉,跪地齐声高呼杨先大相公时的情形,几位辅臣还有些惊魂未定。

“此事本相已经决定,无人能改!”

“至于朝廷,就只能劳烦诸位了!”

杨先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谁还敢反驳,一众辅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无奈。

跟一个强硬的上司,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根本不用你做决定,只需要执行上司的命令即可,坏处就是上司太强硬,根本听不进劝,决定了的事情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杨先:十头牛?老子这九牛二虎的力气是跟你开玩笑的?至少再加二十头。

另外一边,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中。

一身月白龙袍的开平帝坐在书案后,身前是他从潜邸带出来的亲随方内官。

“杨大相公决定要亲自率军北上,征讨燕云,内阁诸位相公劝说无果,如今杨大相公正朝着这边来!”内侍语速飞快的将前头发生的事情转述给开平帝听。

“北征燕云?还亲自率军北上?”

开平帝是个年近三十的中年人,膝下有三子四女,长子年近十二,日前已经被册封为储君,也正因为开平帝子嗣不算少,跟嘉佑帝又隔得近,这才会被选为新帝。

听到这个消息,开平帝不禁皱起了眉头:“这个时候和契丹人开战,会不会太早了点?”

开平帝也并非一无是处,登基至今将近两年,虽然朝中大权都掌握在杨先和内阁的手上,但杨先却并没有限制其接触朝政,是以开平帝对于如今大周朝的情况也算了解。

“奴才不知朝政,不知该如何回答陛下这个问题!”内侍虽然是开平帝的亲信,可也不敢乱说话。

开平帝眸中精光闪铄,摆手道:“罢了罢了,左右大相公就要到了,等他来了看他怎么说吧!”

未得片刻,殿外值守的内侍便入内禀告,说杨大相公求见陛下,此刻就在殿外。

“宣!”开平帝大手一挥,让人召杨先进殿。

伴随着一阵沉稳有力的脚步声由远而近,一袭紫袍的杨先也步入殿中,来到开平帝身前,拱手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陛下圣躬金安!”

“杨相快快免礼!”

“谢陛下!”

开平帝装作一脸疑惑:“往日这时候,杨相不该在前头处理政事吗?今日怎么来寻朕了?莫不是又出了什么大事?”

“陛下圣明,臣寻陛下,确实有要事启奏!”

“朝中诸事,杨相和内阁的诸位相公决定就是,朕并无异议。”

“陛下乃是一国之君,天下之主,朝廷发生的事情,自然要知晓。”

开平帝看着面前的杨先,眸中精光一闪而逝:“不知杨相什么事情要让朕知晓?”

“启禀陛下,去岁契丹人趁我朝内乱之际兴兵南下,犯我边境,侵略我朝国土,杀我百姓,后虽退兵撤出我朝疆域,但却给我朝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彼时朝堂未稳,国库亏损,我朝无力北上,只能据城而守,以抗契丹。”

“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如今朝局初定,朝廷需要一场大胜来彰显大周的实力,告诉那些个心怀否测之徒,纵使我朝刚刚历经变故,也不是他们能够招惹的,避免再出现像去岁契丹南下犯边这样的事情发生。”

“杨相言之有理,异族宵小犯我之心不死,必须得把他们打疼了,告诉他们,咱们大周不是他们能够招惹的。”

“陛下圣明!”

“不知杨相此番意欲领多少兵马北上?”

“臣只带新练的一万新军,三万厢军充当辅兵即可!”

“只一万新军,就要三万辅兵?要这么多吗?”嘉佑帝竖起手指比划,一脸惊讶的看着杨先。

纵使开平帝没有过领兵的经验,可对军事却并非一无所知。

杨先道:“新军和其他禁军、厢军不同,新军装备了天宫院研制出来的最新版‘红衣大炮’和火铳,光是一门‘红衣大炮’就要十馀人押送,更何况还有其他各种物资,三万辅兵也只是勉强够用。”

以前在西北之时,杨先就不喜欢征召民夫,而是直接用各地的乡勇充当辅兵,为大军运送粮草器械等物资。

“大相公是带兵出身,自然不会有错!”

“这是臣的本分。”

“四万大军,前线还有那么多兵马,粮草够用吗?”开平帝又问道。

“启禀陛下,去岁江南丰收,加之两淮和荆湖带回的钱粮,已然足够应付这场战争。”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钱用来赏赐、用来抚恤、而粮食更加重要,是保证将士们体力的根本。

为何北方的游牧民族屡屡南下进犯中原,就是通过掠夺的方式,抢走世代以农耕为主的中原百姓和朝廷攒下的粮食和钱财。

粮食用来果腹,钱财再用来从中原的商人们手中购买他们需要的物资。

“原本万事俱备,朕不该说扫兴的话,可如今朝局初定,朕担心大相公若是真的离开,这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朝局,要是出什么乱子那就不好了。”

“陛下无须担心!”杨先道:“朝廷不是某一个人的朝廷,而是天下人的朝廷,不会因为多一个或者少一个人就出问题!”

“如今汴京有陛下坐镇,朝政有内阁处理,六部五寺各司其职,群臣同心协力,就算是真遇上什么事情,也定然能够妥善处理。”

“况且如今开封府内尚有禁军三万,厢军二十馀万,足以应付任何情况,陛下无须担心。”

开平帝道:“既然杨相都这么说了,朕的心就安了!”

“不知杨相打算何时动身?”

“兵法有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何时动身,还得看钱粮的筹措速度。”

“这些事情朕也不懂,杨相和内阁诸位相公自行决定吧!”

“那臣就先行告退,不打扰陛下了!”

看着拱手躬身行礼过后,转身大步离去的高大背影,开平帝的脸色渐渐沉了下去,眸光逐渐冷了下来。

作为皇帝,却空有皇帝之名,完全没有半点皇帝的权力,朝廷里的事情,都是杨先和内阁那边有了决定之后才过来通知他。

起初开平帝刚刚即位的时候,还有些谨小慎微,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而且那时他刚刚被这么大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正乐得找不着北呢,根本没时间多想。

可随着时间一长,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久了,开平帝也不免生出些许不一样的心思来:为什么别人家的皇帝,都是一言九鼎,可到了自己这里,却空有个皇帝的名头,半点实权都没有。

目送着杨先离开大殿,开平帝的脑海之中不由得冒出一些其他的想法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