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我连襟是朱棣 > 第74章 徐辉祖开门,朱棣进南京!

第74章 徐辉祖开门,朱棣进南京!

长江江面的晨雾还未被朝阳吹散,燕军的战船已如黑色巨鲸般列阵疾驰。

船头的“靖难”大旗被江风扯得猎猎作响,黑黝黝的火炮炮口对着南岸,甲胄鲜明的士兵分列船舷,手中长枪如林,眼神里满是即将破城的振奋。

朱棣身着嵌金黑甲,立于主舰船头,手按腰间七星剑,目光穿透薄雾,死死盯着远处南京城的轮廓。

徐牧站在他身侧,心里头嘀咕,这会儿朱棣会说什么呢?

“爹,我回来了?”

摇了摇头,徐牧指着江面西侧:“王爷,先锋部队已绕过南军水师残部,半个时辰内便可抵岸。徐辉祖那边传信,西华门守军已备好,只待我军抵达便开城门。”

朱棣微微颔首,抬手拔出佩剑,剑尖直指南岸:“传令全军,加速前进!入城后严守军纪,不得惊扰百姓、擅动宗室府库——违令者,斩!”

徐牧的心情也是有些亢奋。

没想到,南下之路居然这么好打。

还以为自己要在后方坚持一段时间,没想到,没想到,一路南下,简直不要太顺畅,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之前的计划竟是完全用不上。

只能说,朱允炆不得人心。

那么,问题来了。

朱允炆和朱祁镇谁比较菜?

军令顺着江面传开,各舰战船风帆再张,速度更快。

原本驻守南岸的南军哨兵,见燕军数组森严、气势如虹,早已吓得丢盔弃甲,连滚带爬地逃回城内报信。

不到一个时辰,燕军先锋的马蹄声便已响彻南京城郊,朝着西华门方向奔去。

西华门城头,徐辉祖身着全套铠甲,腰间的军棍旧伤还隐隐作痛,却挺直了脊梁望着远处。

他身旁的守军多是当年随他征战的旧部,手中长枪虽握得紧实,枪尖却悄悄朝下——这是早已约定好的归降信号,做出了决定投靠朱棣,徐辉祖是真的一点都不带尤豫的。

不多时,谷王朱橞与常升带着家兵赶来,低声道:“将军,燕军前锋已到城下,徐增寿在城外置应,可开城门了。”

徐辉祖深吸一口气,抬手挥下:“放下吊桥,开城门!”

沉重的城门轴发出“咯吱”的闷响,两扇厚重的朱漆城门缓缓向内推开;城外的吊桥也咯吱作响地落下,稳稳搭在护城河两岸,象一道连接“旧朝”与“新局”的信道。城头上的守军纷纷放下兵器,有的甚至悄悄退到两侧,给燕军让出道路。

远处,朱棣率领的中军主力已抵达城下,见西华门大开,士兵们瞬间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城门开了!进城!进城!”欢呼声震得护城河水面微微颤动,连城头上的旌旗都似在跟着晃动。

朱棣翻身下马,牵着战马快步走向城门。

徐辉祖带着谷王、常升等人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声音虽低沉却清淅:“臣徐辉祖、朱橞、常升,恭迎燕王入城!”身后的勋贵官员与守军也纷纷跪倒,齐声高呼:“恭迎燕王入城!”

朱棣上前一步,亲手扶起徐辉祖,掌心的温度通过甲胄传递过去,语气带着几分赞许:“徐将军深明大义,今日之举,不仅保全了南京城,更保全了满城百姓——本王记你这份功。”

徐辉祖抬头望着朱棣,眼中的忐忑渐渐散去,只馀一丝复杂:“王爷心系百姓,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朱棣不再多言,转身翻身上马,马鞭一扬:“全军入城!”

燕军士兵列队而入,步伐整齐,甲胄碰撞声虽响,却无一人擅自离队。

沿街的百姓起初还紧闭门户,从门缝里偷偷张望,见燕军士兵目不斜视,既不踹门,也不吆喝,反而有亲兵主动将散落的砖石搬到路边,渐渐有人敢悄悄打开门扉。

徐牧跟在朱棣身后,看着街巷间的景象,低声道:“王爷,徐增寿已带人沿街张贴告示,说明‘燕军只为清君侧、诛奸佞,不扰百姓’,百姓们的恐慌该能很快平息。”

朱棣点头。

这一次,朱棣比起历史上要更轻松。

南京城中,二十万大军几乎是没有跟朱棣发生什么厮杀。

第一,勋贵集团比起历史上对朱允炆还要更加的失望,就连徐辉祖这个朱棣的头号黑粉都彻底背叛了朱允炆。

勋贵集团在军方的影响力自然是不需要多说什么,再看看,投降朱棣的这些将领,待遇都很不错。

第二,对于士兵来说,他们大部分都是新兵,虽然是卫所制度出来的新兵,但是的确是没有接受训练,此外,他们的卫所也被军官霸占田地,知道燕王这里分粮分田,自然是拥戴朱棣。

第三,还是勋贵的力量,他们在军方的影响力摆在这里,纵然有些人想要为朱允炆尽忠,也被提前处理掉。

这段时间,朱允炆对南京城几乎是完全失控,就连锦衣卫都有了异样的心思——不然,徐增寿串联会有那么容易?

朱棣目光扫过街边的店铺——有的门板上还贴着朱允炆朝廷“招募兵丁”的告示,纸角已被风吹得卷起,然后飘了飘落在了地上。

朱棣勒住马缰,停在一处巷口,看着几个孩童悄悄探出头,眼中没有恐惧,只有好奇。

“传令下去,让张玉率部接管京营与各城门防务,不许任何人擅自出入皇宫。”

朱棣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威严:“其馀将士分驻城内要地,重点保护宗室府邸与百姓聚居区——待稳住局面,再议后续。”

“遵令!”亲兵应声而去,军令迅速传递到各支部队。

此时的太阳已完全升起,晨雾散尽,阳光洒在南京城的街巷上,也洒在燕军士兵的甲胄上,泛着耀眼的金光。

朱棣骑着马,沿着朱雀大街缓缓前行,身后的“靖难”大旗随风飘扬,映着两侧渐渐打开的门户与百姓们好奇的目光。

不知道是谁忽然间喊了一声。

燕王万岁!

倾刻间,声音尤如洪流一般,无数的声音汇聚到了一起。

燕王万岁!

燕王万岁!

黑色的硝烟当中,朱棣骑着高头大马一步一步的朝着皇宫走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