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城市的天际线在渐密的雨幕中渐渐模糊。写字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在湿漉漉的街道上投下摇曳的倒影。
苏念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落在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景上。文档的进度条已经卡在百分之八十七的位置整整十五分钟,纹丝不动。她第三次叹气,声音在空荡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玻璃窗上蜿蜒的水痕将楼下的路灯晕染成一片模糊的暖黄,雨点敲击着窗面,发出细密而持续的声响。她摸出手机看时间——晚上八点半,距离她为了赶项目报告留在单位加班,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
办公室里的空调早已停止运转,空气里弥漫着雨水的湿气和纸张特有的味道。她的工位靠窗,桌上堆满了参考资料和打印出来的文献,最上面摊开的是她翻阅了无数次的《宋代市民文化研究》。
"早知道就该听林薇的,带把伞出门。"她对着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嘟囔,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手机屏幕,停留在微信列表里那个熟悉的头像上——"陆教授"三个字静静地躺在对话框的最上方。
她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犹豫了两秒,最终还是没能点开那个对话框。
下午的项目汇报还历历在目。她站在会议室的前面,面对着校方领导和项目组的同事,讲解着她负责的文化创意方案。就在她展示到关键部分时,突然发现自己漏掉了一个关键数据。那一刻,她的心跳几乎停止,冷汗顺着脊背滑下。
就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坐在评审席上的陆时砚不动声色地扶了扶眼镜,用他那特有的沉稳声音补充道:"关于苏念刚才提到的宋代瓦舍文化对现代文创的启发,我想补充一个数据。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北宋时期的瓦舍数量超过五十处,每日接待的市民可达数千人。这个规模,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媲美一些大型文化商圈。"
他说话时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她身上,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安抚。那一刻,苏念只觉得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紧张的情绪顿时缓解了大半。
散会时,他走到她身边,看了眼窗外阴沉的天色,轻声说:"可能要下雨。"
她却因为下午的失误而感到窘迫,嘴硬地回道:"我住得近,跑两步就到了。"
现在想来,这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苏念认命地收拾好背包,将笔记本电脑和参考资料仔细地装进包里。就在她刚走到电梯口时,身后忽然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不疾不徐,沉稳有力,在空旷的走廊里产生轻微的回响。
她回头,就见陆时砚拎着一个黑色公文包站在走廊尽头。他换下了下午开会时穿的西装外套,只着一件浅灰色的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戴着那块她见过好几次的旧手表——深棕色的皮质表带已经有些磨损,表盘却是干干净净的,在走廊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陆教授?您怎么还在学校?"她惊讶地睁大眼,声音在空荡的走廊里显得格外清晰。
陆时砚走近,目光扫过她手里攥着的、明显没有地方放的伞骨——她早上带的折叠伞中午被同事借走,到现在还没还回来。他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笑意,快得让人几乎察觉不到。
"刚整理完下周的课稿,"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碰巧看到你办公室灯还亮着。"
他自然地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把长柄伞,递到她面前。伞是深绿色的,伞柄是深色的木质,看上去已经有些年头,但保养得很好。
"走吧,"他说,"顺路。"
苏念接过伞,指尖触到冰凉的伞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她撑开伞,一股淡淡的雪松味扑面而来——和他身上的味道一样,清冽而沉稳。
"您也住这附近?"她好奇地问,"我怎么从没碰见过?"
"偶尔会绕这条路去给家里买点东西。"陆时砚答得滴水不漏,脚步已经率先迈向楼梯间。
苏念跟在他身后,看着他挺拔的背影,忽然想起上周也是这样一个加班的夜晚。那天也下着雨,她刚在朋友圈发了句"淋雨回家预定",下一秒就收到他的消息,说"刚好在你单位附近办事,送你回去"。
那时她只觉得"好巧",现在再想,这位总说"顺路碰巧"的教授,好像每次都能精准地出现在她需要的时候。
楼梯间的灯光有些昏暗,他们的脚步声在密闭的空间里回荡。陆时砚放慢脚步,与她并肩而行。
"项目报告写得怎么样了?"他问道,声音在楼梯间里产生轻微的回响。
"还差一点,"苏念老实回答,"就是关于宋代瓦舍文化与现代商业街区的对比分析部分,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这个周末市博物馆有一个关于宋代市民生活的特展,"陆时砚状似随意地说,"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我认识策展人,可以帮你安排一个讲解。"
苏念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真的吗?那太好了!我一直想找一些实物资料来丰富这个部分的内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嗯,"他点头,"明天我把联系方式发给你。"
走到一楼大厅,玻璃门外雨势正猛。雨水敲打着建筑物的外墙,在地面上溅起细密的水花。晚风裹挟着雨丝吹进大厅,带来一股湿润的凉意。
陆时砚很自然地接过苏念手中的伞,撑开后举过两人头顶。伞面足够大,但当他将伞往她那边倾了倾,自己的半边肩膀还是很快就被雨水打湿了。
苏念连忙往他身边靠了靠:"陆教授,您伞歪了!"
"没事。"他侧头看她,路灯的光落在他眼底,漾开柔和的弧度,"你头发短,别淋着了。"
他的声音很轻,却让苏念的心跳漏了一拍。她今天确实刚剪了头发,及肩的长度修短了些,显得更加利落。她没想到他会注意到这样的小细节。
两人并肩走入雨幕。雨声哗哗,在伞面上奏出沉闷而持续的乐章。街道上的行人稀少,偶尔有车辆驶过,轮胎碾过积水的声音格外清晰。
苏念偷偷侧目打量身边的陆时砚。他目不斜视地看着前方,神情专注而平静,仿佛在这样的雨夜中护送同事回家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他微微抿起的唇角,和偶尔瞥向她的余光,又泄露了他并非全然无动于衷。
她忽然想起下午的事,小声道歉:"今天汇报,谢谢您帮我圆场。我下次一定提前检查好数据。"
"不用谢。"陆时砚脚步没停,语气听不出波澜,"你方案里关于'宋代市民文化与现代文创结合'的想法很有意思,比数据细节更重要。"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办公室书架第三层,有几本关于宋代瓦舍文化的书,你要是需要,明天可以去拿。"
苏念眼睛一亮:"真的吗?我找那几本书好久了,图书馆都借不到!"
"嗯,是之前托朋友从外地古籍馆复印的。"陆时砚说得轻描淡写。
只有他自己知道,那几本书是上周得知她要做这个方向的方案后,特意联系了三位古籍研究的老友,才辗转拿到的复印件。他花了两个晚上整理校对,然后放在了书架最显眼的位置,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告诉她。
雨渐渐小了些,从倾盆大雨变成了绵绵细雨。路灯的光晕在湿润的空气中扩散开来,将街道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暖黄色调中。路旁的梧桐树被雨水洗刷得格外翠绿,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偶尔有风吹过,便簌簌地落下一阵小雨。
他们转过一个街角,走进一条相对安静的小路。这里的店铺大多已经打烊,只有一家24小时便利店还亮着灯,玻璃门上凝结着细密的水汽。
"吃过晚饭了吗?"陆时砚突然问道。
苏念这才想起自己因为赶工而错过了饭点,肚子适时地发出了咕噜声。她有些窘迫地摸了摸鼻子:"还没"
陆时砚停下脚步,看了一眼便利店:"等我一下。"
他将伞递给她,快步走向便利店。苏念站在原地,看着他推开玻璃门走进去,在货架间挑选着什么。暖白色的灯光从他身后透出来,将他的轮廓勾勒得格外清晰。
几分钟后,他拎着一个纸袋走出来,袋子里装着三明治、酸奶和一盒水果。
"先垫垫肚子,"他将纸袋递给她,"加班也不能不吃饭。"
苏念接过袋子,指尖触到温热的酸奶瓶,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总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细致的关心,却从不大张旗鼓。
"谢谢您。"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到的柔软。
他们继续向前走,雨几乎停了,只有偶尔从树叶上滴落的水珠证明刚才确实下过一场大雨。空气中弥漫着雨水洗刷过的清新气息,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
说话间,已经到了苏念租住的小区门口。这是一个老式小区,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榕树,枝叶在雨后的夜晚显得格外茂盛。小区里的灯光温暖而稀疏,几户人家的窗户还亮着。
苏念收了伞,抬头对陆时砚笑:"谢谢您送我回来,伞我明天给您带到办公室?"
"不用急。"他看着她额前被雨打湿的碎发,抬手想替她拨开,指尖在半空顿了顿,最终只是轻轻敲了敲伞柄,"下次记得带伞。要是忘了,也可以直接给我发消息。"
苏念愣了一下,随即脸颊发烫,连忙点头:"好!那陆教授您路上小心!"
她转身跑进小区,直到上了三楼,才敢趴在窗台往下看。雨幕里,陆时砚还站在原地,身影在路灯下拉得很长。他抬头望着她的窗口,目光专注而沉静。
直到看见她房间的灯亮起来,他才转身走向马路对面——那里停着一辆她见过的黑色轿车。而车子行驶的方向,根本不是他说的"去家里买东西"的路,而是与陆家相反的方向。
苏念握着手里还带着雪松味的伞,忽然笑了出来。原来这位总爱用"顺路碰巧"当借口的"老狐狸"教授,也会有这么笨拙又温柔的小谎言。
她把伞靠在门边,指尖划过手机屏幕,终于主动点开了"陆教授"的对话框,敲下一行字:"陆教授,雨还很大,您慢点开,到家记得告诉我呀。"
发送成功的瞬间,楼下的黑色轿车缓缓启动,消失在雨夜里。而此刻的车里,陆时砚看着手机屏幕上弹出的消息,嘴角的笑意终于忍不住漾开,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敲出回复:"好。你也早点休息,陆老师明天等你拿书。"
窗外的雨还在下,但这一晚的风,似乎都带着点甜。
苏念放下手机,走到厨房准备烧水泡茶。窗外的雨声渐渐密集起来,看来这场雨还要下一阵子。她拿起陆时砚给她的纸袋,将里面的食物一一取出。三明治是她喜欢的金枪鱼口味,酸奶是原味的,水果盒里装着新鲜的草莓和蓝莓。
她咬了一口三明治,忽然注意到袋底还有一个小盒子。拿出来一看,是一板巧克力,包装纸上用漂亮的字体写着"能量补充"。
她忍不住笑了。这种小细节,总是能戳中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茶水烧开了,她泡了一杯绿茶,端着杯子走到窗前。小区里的树木在风雨中轻轻摇曳,路灯下的积水泛着粼粼波光。这个雨夜,因为一把雪松味的伞和几个未说破的谎言,变得格外难忘。
她回到书桌前,打开台灯,继续修改那份未完成的报告。雨声成了最好的背景音乐,她的思路变得异常清晰。关于宋代瓦舍文化与现代文创结合的部分,她突然有了新的灵感。
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文字如泉水般涌出。她完全沉浸在工作的状态中,直到手机再次响起,才回过神来。
是陆时砚发来的消息:"已到家。书已放在办公室门口的书架上,明天你自己去拿即可。晚安。"
她看了眼时间,已经快十一点了。从他送她回家到现在,不过一个多小时,而他家住在城市的另一端,即使不堵车也要四十分钟车程。这意味着他几乎是到家后就立刻给她发了消息。
苏念回复了一个"晚安"的表情,放下手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夜晚,因为一把伞、几本书和未说破的谎言,变得格外不同。而那些隐藏在"顺路"和"碰巧"背后的用心,比任何直白的表白都更让人心动。
窗外的雨声渐渐停歇,夜色深沉。苏念关掉台灯,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她的思绪飘得很远,从第一次听陆时砚的课,到后来成为他项目组的成员,再到如今他一次次"顺路"的护送和"碰巧"的帮助。
那些看似偶然的相遇和巧合,如今想来,都可能是某个人精心的安排。
而她,似乎并不讨厌这种安排。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房间。苏念早早醒来,窗外是被雨水洗刷过的湛蓝天空。她精心挑选了一套衣服,比平时更早地出了门。
办公室的走廊静悄悄的,大多数人还没来上班。她走到陆时砚的办公室门前,果然如他所说,几本厚厚的书籍已经整齐地放在门口的书架上。
她拿起最上面的一本,翻开封面,里面夹着一张便签纸,上面是陆时砚熟悉的字迹:"这些资料应该对你有帮助。如有其他需要,随时告诉我。"
便签的右下角,画着一只小小的狐狸,圆头圆脑,眯着眼睛,和她之前在备课笔记上看到的那只一模一样。
苏念忍不住笑了。这只"老狐狸",连留便签都要带上自己的标志。
她抱着书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阳光正好落在她的桌面上。这个早晨,因为几本期待已久的书和一只小狐狸,变得格外美好。
而在一楼走廊的尽头,陆时砚站在窗前,看着苏念抱着书走进办公室的身影,嘴角微微上扬。晨光透过玻璃窗,在他身上投下温暖的光晕。
这个雨夜过后,有些事情正在悄然改变。就像雨后的天空,总会迎来更加明媚的阳光。而那些未说破的谎言,终将成为他们之间最甜蜜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