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文娱1981:俗人的悠闲人生 > 第三十五章 文坛来了个年轻人

第三十五章 文坛来了个年轻人

月光温吞,倾泻在小小的四合院里。

伍六一看着众人,心底漫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

小妹伍美珠嘴里一如既往塞得鼓鼓,像只藏栗子的松鼠。

老妈一边喋喋不休劝着她吃得慢点,一边卷了只烤鸭饼,放在伍六一碗里。

大姐依旧副娴静,月光落在她半边脸上,柔和得象幅水墨画,美得象从月亮下来的嫦娥。

老爸捏着小酒盅,吱溜一口抿下去,砸吧砸吧嘴,脸上泛着层通透的红,显然心里美滴很。

小林

咦?

小林怎么用这个眼神看我?

在伍六一疑惑之际,张友琴抬手端起水杯,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

“今年小林来了,家里头一下子就热闹多了。来,咱大家伙儿碰个杯,都中秋快乐!”

伍志远笑眯眯地举起小酒盅,美娟和林芳冰也跟着端起装着酸梅汤的搪瓷缸子。

伍六一和伍美珠举的是玻璃瓶北冰洋汽水,伍美珠把瓶子举得老高,众人丝毫不在意。

“中秋快乐!”

大家齐齐喊声、玻璃相击的脆响、搪瓷相撞的沉响、瓷盅轻叩的清音混在一处,添了几分热闹。

“嗝——”

伍美珠喉间便滚出个嗝,眨巴着眼睛拽住伍六一的袖子,声音黏糊糊的:

“哥,你唱个歌来听呗?”

伍美娟闻言笑着点头:“六一从小嗓子就亮,唱啥都好听,来一个!”

林芳冰也瞄向他,眼神充满期待。

“来一个!来一个!”伍六一被妹妹晃得骼膊直颤,见满桌人都笑着看他,索性把汽水瓶往桌上一放,爽快地应道:

“行,那我就献丑了,你们想听啥?”

“都行!都行!”

伍六一仰头,石榴树间正悬着轮圆月亮,清辉淌得满院都是。

他眸子亮了亮,心里有了主意,清了清嗓子,喉结上下动了动:

“那我就唱段《但愿人长久》。”

众人虽没听过这歌,却都跟着鼓起掌来。

伍六一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空灵、婉转、悠扬又透亮,不过两句,在场的人便觉后颈泛起细密的鸡皮疙瘩,象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心尖。

那是一种从未听过的、却又莫名熨帖的调子。

他们不知道,这首歌原是几年后邓丽君的经典之作。

而此刻,在这个连《乡恋》都被斥为“靡靡之音”的年代,伍六一这样轻柔婉转、带着几分怅惘与悠远的唱法,不啻于在众人心里投下了一颗惊雷。

可美是藏不住的。

旋律象一缕月光,悄无声息地漫过时代的隔阂,缠上每个人的耳朵。

林芳冰不由自主地眯起眼,唇角跟着调子微微舒展,整个人都浸在了那片清澈的温柔里,连呼吸都放轻了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一句,伍六一唱得格外温柔,尾音拖得长长的,象一声轻轻的祝福,乘着风,远远地送了出去。

歌声落下的瞬间,整个院子静了足足有半晌。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伍美娟,她抬手抹了把脸,小声说了句:

“真好听”

伍美珠附和着:“是啊!但这调子太怪了,没有g歌曲的铿锵,没有民歌的爽朗,却软软的,绵绵的,却好听的不得了。”

林芳冰的睫毛颤了颤,道:“有点象评弹,小的时候我在外婆家听过。”

伍六一伸出大拇指,赞道:“识货!”

林芳冰耳根发热,害羞的低下了头。

伍志远接着问道:“这歌儿你是从哪学来的?”

“跟农场里那老教授学的。”

聚福人家饭店开业半个月有馀。

靠着白砚礼学来的招牌菜,和远超国营饭店的服务质量,饭店生意一直不错。

若是保持当前的势头,月营业额稳稳破千。

由于饭店的火爆,甚至出现了后厨和前台服务员捉襟见肘的现象。

虽然老妈、大姐乃至林芳冰时常去帮忙,可依旧有力不逮。

白砚礼和伍六一商量后,决定招收一名副厨和两名服务员。

个体户开饭店不容易,让人给个体户打工更不容易。

白砚礼无奈提高了待遇,才有人愿意来。

林芳冰这些日子,一直在上课,文化课也上,表演课也上。

听美珠说,林芳冰的钱也不多了,前几天还问她哪有卖便宜的香皂。

就连手上的表也卖了。

想想也是,本身家庭并不富裕,来时还给他们家带了厚礼,虽说是个演员,但也就拍了一部戏,工资都没拿几个月,能有什么钱。

伍六一聘请她来当服务员,上半天班,只管晚餐那顿。

工资日结,每天一块八。

林芳冰先是拒绝,觉得是自己住在老伍家,这些都是应该做的。

但伍六一哪好意思贪墨小姑娘的钱,一再要求下,林芳冰还是接受了。

看她样子,明显是高兴的很。

伍六一也很高兴,他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终于发表在了《燕京文学》的第十期上。

一经发出,便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声浪。

杂志社收到的读者来信就比平日多了好几倍。

伍六一抽空去了趟编辑部,原本不熟悉的编辑都主动打了招呼。

周艳茹一见他,更是就说个不停。

“小伍啊,你可来了,你这篇作品真是火了,不少杂志社都要转载呢,象是《小说月报》、《小说选刊》、《青年报》”周艳茹掰着指头书着。

专门负责给评论专栏约稿的小宋附和道:

“是啊,本来我们还想着约些人来评论,没想到我们还没发力,就不少名家主动写了评论文章。”

“都有谁啊?”伍六一问道。

“李尧堂、叮玲、李静茹、蒋紫龙”

伍六一倒吸一口凉气,这些都是大佬啊。

“我读给你听听啊。”小宋说着,就掏出一份文稿,念了起来。

“把大时代装进小食堂,没有空泛的激昂,只有实实在在的变革。真好。

有人怕变,有人盼变,有人在新旧里打转。这交响曲里,最动人的不是旋律多响亮,是每个音符里都裹着对美好生活的热望,真好。

这样的作品,离人近,离时代也近,真好。”

“这是谁说的?”

“李尧堂”

办公室里众编辑又是吸了口凉气。

鲁郭茅巴老曹,自打茅盾先生年初驾鹤西去,那巴老就是文坛执牛耳者。

这评价里连续三个真好,无疑是极高的评价,称句盛赞也不为过。

小宋继续念着,又念了两篇,标题分别是

“小食堂”里的“大时代”:改革叙事的微观化表达。

于烟火气中奏响改革强音——评《锅碗瓢盆交响曲》的时代叙事与人文价值。

作者虽不是像巴金那样的名家,却也都是常活跃在文坛的知名文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