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文娱1981:俗人的悠闲人生 > 第四十八章 文学沙龙

第四十八章 文学沙龙

公交车停不到里面去,众人在外交部大街外下了车,步行到了最终的目的地,协和别墅区。

前世伍六一也没来过这别墅区,只是有所耳闻。

这别墅区是20年代,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兴建,最初是作为协和医学院外籍教师的寓所,建成后入住的第一批住户都是协和聘请的外国医学专家,以美、英为主。

后来,也是外国沃尓沃、驻京政要、专家的常驻地。

内部多是两层带阁的欧式建筑,《渴望》的王沪生家就在这里取的景。

众人领头的是位女生,也是中文系的,名叫查剑英。

她在东边的一处别墅停下,门“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十七八岁的白人女子探出头来,金黄色的头发扎成马尾,额前留着细碎的刘海,身上穿着件浅蓝色的小洋裙,裙摆到膝盖,脚上是白色的帆布鞋。

让伍六一感觉回到了21世纪。

她用着憋脚的中文说道:

“欢迎大家,赖到握得家中做客。”

“辛西娅,很高兴见到你。”查剑英用英文说道。

众人也纷纷报以热情的招呼和笑脸致意。

到了别墅里,众人纷纷咂舌。

客厅足有寻常职工宿舍两个大,地面铺着暗棕底色的波斯地毯,天花板垂下一盏黄铜吊灯,墙是淡奶油色的,挂着几幅镶金边的油画,画里是欧洲的田野与古堡。

留声机、电冰箱、彩电、真皮沙发一应俱全。

不少人已经气愤起来,小声骂起资本主义的奢靡与腐朽。

辛西娅是美丽国人,她随父亲来到中国,现在在燕大举办的留学生汉语类短期学习班中学习。

学习班自暑假开课,不知是她听不懂,还是对他们的咒骂不在意,依旧是一幅和煦的面容

辛西娅提前准备好了椅子,桌子上还有不少精美的糕点,提拉米苏、奶油布丁、华夫饼、苹果派、朗姆巴巴

看得众人满眼放光。

可刚刚进来,众人的拘谨,让他们很难做出大快朵颐的举动。

伍六一和陈建工完全没有这个心理包袱,迈着步子往餐食区走去。

可有人比他们更快,一名个子不高的男生,已经先他们一步,把一块提拉米苏塞进嘴里。

伍六一先是一怔,随后认出对方来。

“好家伙,这不是刘振云么。”

hen省的文科状元、知名作家、锅塌豆腐爱好者。

二人不甘示弱,也拿起一块糕点塞进嘴里。

查剑英皱着眉头,向梁佐问道:“这就是你说的陈建工的朋友?”

“没错,建工非要带他来,我也没办法。”

查剑英内心不喜,这次文学沙龙是她和辛西娅精心策划,找的都是燕大的才子。

不是学生会的干部,就是发表过作品,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新人。

称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陈建工和刘振云没出息,她是有心理准备的,可这个外人,就象她眼中的一道刺。

“他叫什么名字?什么来头?”

“不清楚,只知道他是建工的朋友,初中学历,有一些文化素养,上次听他和建工在聊清朝的历史话本,但估计不会太高。”

“初中学历?”查剑英眉头紧皱,“算了,快开始了,就这样吧。”

随着众人落座,辛西娅把开场白的机会让给了查剑英。

查剑英清了清嗓子后,道:“今天向大家介绍两位新朋友,一位是中文系的才子陈建工,他的作品曾多次发表在《燕京文学》上,大家欢迎。”

众人响起哗啦啦的掌声,他们当中大部分是五四文学社的社员,不仅仅有中文系的,还有外语系、还有历史系、哲学系、西语系等等。

大家对陈建工并不熟悉,但在校期间便能在主流刊物上发表作品,即便是燕大也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这也是查剑英让梁佐务必把陈建工叫上的原因。

“另一位是他的朋友,大家欢迎。”

这次的掌声便没那么激烈,谁让这位朋友连名字都没有。

众人好奇,和陈建工是朋友,那会是什么来头?

直到从梁佐那打听出伍六一的来历才偃旗息鼓,众人不免失望,但很快被新话题替代,把这事忘在脑后。

文学沙龙的第一项活动便是分享诗歌交流,这年头,诗歌是八十年代大学生最为热爱的文学文体,一代青年人的集体爱好。

来自天不同地域、学校、院系的年轻人被诗歌聚拢起来,沉浸于“集体做梦”的精神游戏。

如果说,社团属于全校性质的,那么诗歌社团或者社刊在每个院系里都有。

五四文学社的社刊《未名湖》不提,法律系的《沉钟》、西语系的《缪斯》、政经系的《窗口》、图书馆系的《学海》,都是规模不小的校园诗歌社团。

众人的热情高涨,有分享自己喜爱的诗歌的,也有自己创作的。

陈建工上前分享了一首臧克家的《有的人》,刘振云最省事,分享的是《一代人》。

说了两句话就下来了。

至于伍六一自然是被忽略了,他也乐得如此,一是本身对诗歌并不感冒。

二来,本就是陪太子读书,顺带着吃吃糕点。

紧接着一个小伙子,勇敢的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让众人目定口呆。

只见他气宇轩昂,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我路过黄河

我不敢在河水里洗手

我要洗,也是洗我的脑子

我拿它洗我的脑子

黄河的水干了

我的脑子湿了】

好半晌,才有人鼓起掌来,显然是被震到了。

如此的抽象,也是难得。

众人分享的七七八八,只剩下查剑英,她甩着麻花辫,走到中央,开口道:

“我今天向大家分享一首没刊发出来的诗歌,这首诗歌是我今年以来看到最好的诗歌作品,在我心中不亚于北岛的《回答》。”

查剑英的话,不禁让众人窃窃私语。

《回答》什么水平?

那简直是朦胧诗的圣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句经典诗句,给了多少人无尽的艺术冲击。

而查剑英却说她听到的这首诗歌,不比《回答》差,还是没发表过的,让人难以置信。

“这首诗的名字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此时,低头猛炫的伍六一猛然抬头:

“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