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诸天恶人:从知否软饭硬吃开始 > 第65章 燕云尽复,九州一统

第65章 燕云尽复,九州一统

“末将参见大帅!”

看着长梧身后押着的那衣着打扮迥异于寻常契丹人的魁悟大汉,杨先的眸光忍不住闪铄了几下。

“这是抓着大鱼了呀!”

“你不是一直嚷嚷着要见我们大帅嘛,现在我们大帅就在你面前,还不赶紧行礼。”

“小王耶律洪,拜见大帅。”

“耶律洪?你是辽国的南院大王?”杨先饶有兴致的看着面前的耶律洪,没想到这老小子竟然没跑,而是留在了城里。

哪象西夏那些个王公贵族们,一听说周军就快打过来了,就纷纷拖家带口的弃城逃了,这耶律洪在周军一路攻城拔寨,如入无人之境,己方连战连败,燕云十六州几乎尽数陷落的情况下,面对周军大军压境,却始终没有弃城逃离,只这一点,就比西夏的王公贵族们要强上无数倍。

“小王正是大辽国南院大王。”

“我军先是由南而北,而后自东西路朝析津府合围而来,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拔寨不过等闲,你麾下兵马屡战屡败,攻破析津府是迟早的事情,我瞧你用兵颇有章法,该是个聪明人,如今明知我大军压境,为何不逃?”

“败军之将,丢了南京,纵使逃回上京又能如何,最后也一样是死。”耶律洪的神色坦然,目光平静,看着杨先,一字一句淡然说道:“倒不如留下来,和南京共存亡。”

“倒也算个汉子。”杨先点了点头,看着已然将生死置之度外,一脸淡然的耶律洪,说道:“可惜你生不逢时,遇上了本帅!”

“大帅乃是天下英雄,小王输的心服口服,只是……”

“只是什么?说!”

“只是小王很好奇,你们那……你们周人好象是叫什么‘大炮’来着?”

“红衣大炮!”

“对,你们那红衣大炮究竟是什么利器,为何本王从未听闻,威力还如此巨大,连城墙都能摧毁?”

“红衣大炮乃是我们大帅带领匠人研制出的无上利器,尔等蛮夷岂会听闻。”长梧满脸倨傲的道。

“竟是大帅带人研制出来的?”耶律洪惊讶道。

“自然!”长梧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

“大帅真乃天人也!”耶律洪一脸钦佩的冲杨先拱手一礼。

“看你顺眼,你不是想知道我们的红衣大炮是怎么做出来的吗?本帅就满足你这个愿望!”杨先道:“你可见过烟花爆竹?”

“自然见过。”

契丹建国的时间甚至比大周还长,占据燕云十六州更是长达百馀年,契丹辽国上下也一直都在推崇和学习汉人文化,烟花爆竹这等逢年过节汉人必备的事物,对于契丹人而言,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尤其是在这本身就是汉人地界的燕云十六州。

“不论是红衣大炮,还是我大周军中诸般火器,皆是由烟花炮仗演化而来。”

“由烟花炮仗演化而来?”耶律洪脸上露出震惊之色,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那等利器,竟然会是由烟花炮仗这种他们从未放在眼里,只在逢年过节或者举行庆典之际才用的上的烟花炮仗,竟然能化作如此利器。

可想起烟花爆竹爆炸之时,轻易撕裂竹筒的情形,再想起先前周军攻城之际,自己所见火炮发射时的情形,二者之间,确实极为相似。

想到此处,耶律洪便不由得心生感慨:“烟花爆竹由来已久,可人们从来只将其当成是庆贺之用,却无人想到用其来制作武器对敌。”

“大帅奇思,小王佩服!”耶律洪由衷的冲着杨先拱手躬身行了个礼。

杨先道:“起初不过是本帅灵光一闪而已,本帅掌权之后,便让军中匠人依照本帅的想法,经过反复实验,将其制造了出来。”

杨先背负双手,转身踱步,侧身对着耶律洪,有些唏嘘的道:“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研制并不顺利,火药的威力不够,虽然能够爆炸,但威力却远逊于如今。”

“而后经过数月试验,无数次改良,甚至还有好几个匠人因此丧命,最终还是叫我们试验出了威力强大的火药配方。”

“如今你看到的,是不知道经过多少次迭代,历经多少次试验,才总结出来的目前能够达到的威力最大的火药配方。”

耶律洪听的一知半解,尤其是迭代、试验这些词,每一个字他都能听懂,可连在一起,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听起来也有些不明觉厉,只因他确确实实是自己亲眼见识过火炮威力的。

“小王输的不冤。”

耶律洪看着杨先拱手躬身道:“小王输的心服口服,愿任由大帅处置,唯有一点,小王恳请大帅善待那些投降的辽国士兵和百姓,莫要大肆杀戮,还望大帅应允!”

“本帅虽是汉人,但却从不歧视尔等游牧民族,本帅麾下有一支由党项人、吐蕃人、回鹘人以及大食人组成骑兵,他们虽是异族,可在军中的地位和汉军一样,只要立下军功,就能得到封赏,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女人美酒,还有土地甚至是爵位。”

听着杨先的话,耶律洪却有些不敢相信,杨先竟有如此心胸!

“大帅胸襟宽广,能纳五湖四海,世间百族,小王败的不冤!不冤!”

“还有一事,好叫大帅知晓,驻守檀州的是小王的亲侄儿耶律冲,小王已经派人带着小王的亲笔信去檀州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帅不费一兵一卒,即可拿下檀州。”

耶律洪说着双手抓起衣摆,转身面向北方,双膝依次跪地,道:“小王虽然生在燕云,长在燕云,可小王的根在漠北,理当面北而亡,还请大帅成全。”

杨先走到耶律洪身侧,看着微微仰头眺望北方,神色平静坦然,甚至嘴角微微上扬,挂着淡淡微笑的耶律洪,心中也不由得生出几分倾佩。

“耶律洪,你虽然败了,但在本帅眼中,你算得上是位豪杰,若你是辽国国主,本帅若想收复燕云,绝对不会这么容易。”

“大帅过奖了!能得大帅的认可,是小王的荣幸。”

杨先徐徐抽出腰间横刀:“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本帅亲自送你上路!”

“多谢大帅!”耶律洪脸上笑容更甚,仰头看了看湛蓝无比的天空,眺望着被茫茫积雪覆盖着的北方,似是想要将眼前的风景烙印在心底。

杨先双手握刀,走到耶律洪身前,手中横刀斜举,用力挥下,一刀干脆利落的砍下了耶律洪的脑袋。

“找人把耶律洪的脑袋缝回去,让耶律洪的亲卫把耶律洪的尸首送到上京去,让辽帝萧后和其馀契丹人都看看,咱们大周的态度。”

“诺!”

三日后,耶律洪的侄儿耶律冲派人送上降书,杨先率大军一路顺顺当当的来到檀州城外,沿途的军镇堡寨纷纷弃械投降,无一人抵抗。

檀州城门大开,耶律冲亲率军亲自在城外迎接周军。

随着檀州守将耶律冲率军投降,被契丹人占了百馀年之久的燕云十六州,终于尽数回到了大周手中。

而此时天气也越来越冷,连日以来的大雪,更是将南上北下的道路悉数封堵,连日的大雪,寒冷的天气,却也正好给了大周消化燕云十六州的机会。

随着燕云十六州被彻底光复,杨先在军中的威望也愈发高涨。

随着消息传回汴京,整个汴京,整个朝堂都被轰动了。

燕云十六州!

那可是燕云十六州啊!

是中原农耕民族抵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桥头堡,却被契丹人霸占了百馀年,大周历代帝王,无一不想收复燕云,甚至为此发动了不知多少次战争,可无一例外,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只能任由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统治。

可如今杨先率军北伐不足一年,竟然就将燕云十六州悉数光复,将不可一世的契丹人赶回了长城以北。

这消息便如晴天霹雳一般,震得整个大周朝堂震动不已。

天下有识之士,纷纷自发的庆贺起来,杨先的名字,也再度传遍天下,杨先在朝在野的威望,也再度被推上另外一个高峰。

甚至民间无数百姓传言,杨先乃是天上的武曲星降世,为的就是助大周扫平西北,收复燕云,再统九州,使神州大地重新归一。

民间传言想来是越传越离谱,演变到了后面,杨先麾下的将士也成了天兵天将,不论是西夏人还是契丹人,在碰上杨先与其麾下的天兵天将之际,都闻风而逃,不战而降,这才让杨先能在短短数年之内,完成大周历代帝王,数十年乃是上百年都没能完成的大业。

演变到后面,甚至无数百姓在家中供奉起了杨先的长生牌位,真的把杨先当成是降世的武曲星。

杨先在朝野之中的威望也愈发高涨,靖国公府也再度成为汴京城中最炙手可热的存在,成日无数人提着礼物登门,也不求拜见已经是靖国公夫人的淑兰,只求留下帖子和礼物,差点没把靖国公府的门坎给踏破了。

淑兰也同样成了汴京城武勋世家圈子争相巴结的存在,但凡哪家有个什么喜事庆典,旁人都可以不请,但靖国公夫人却无论如何也得送上一张帖子。

而且淑兰每一次出现,都被众人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往日里那些一个个眼高于顶的贵妇们,在淑兰面前,却一个个表现的无比谄媚,争相和淑兰攀关系,搏好感。

一时之间,把淑兰弄得不胜其烦,后来淑兰索性搬出了靖国公府,躲到了忠义侯府,对外宣称不小心得了风寒,闭门谢客,不论是谁都一律不见,这才勉强得了几天清静。

寿安堂里,一大家子女人齐聚一堂,如今家中唯一的男人就是长楠和全哥儿,最大的长楠也不过是个十一岁的孩子,如今长楠又忙着在书院里头读书,一大家子女人闲来无事,便时常聚在寿安堂里,陪着盛老太太。

随着时间推移,众女心中的悲伤也渐渐淡去,整个盛家也再度恢复了几分欢声笑语。

“如今已经是国公了,如今又立如此大功,怕不是要封王了吧?到时候姐夫可就是王妃了。”明兰笑着打趣着淑兰。

“还真有这个可能。”盛老太太一脸认真,深以为然的道:“昔年太祖皇帝南征北战,统一南北,结束了自先朝末年,历经百馀年的诸国纷争乱局,本欲兴兵北上讨伐契丹,收复燕云,奈何天不假年,太祖皇帝突发恶疾,没来得及北伐,就驾崩了。”

“而后太宗即位,数次兴兵北伐,却皆以失败告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自太宗皇帝之后,我朝和契丹之间的攻守之势就发生了变化。”

“直至先帝即位,重用范文正公等一众名臣,经过连年休养生息、励精图治,这才在跟契丹和西夏的交战之中取得了胜利,可我朝虽然胜了,却是惨胜,只能与契丹和西夏议和。”

“如今继之打败了契丹人,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之地,此等开疆拓土之功,再加之其先前所立诸般功劳,便是太祖皇帝在位时期,麾下名臣勇将无数,也无一人有他这般功绩。”

“凡事总有例外,规矩是人定的,自然也能改。”

“封不封王都无所谓,我只想让官人和元哥儿平平安安的回来。”

“元哥儿不是刚写了信回来吗!”

“如今燕云十六州都已经拿回来了,想必姐夫不日就会班师回朝了吧!”

“未必!”

明兰却摇了摇头,语出惊人。

“六妹妹何出此言?”张桂芬好奇的看向明兰,她虽出身武勋将门之家,也习过弓马骑射,可对于兵事却着实不懂。

明兰一脸正色:“契丹人霸占了燕云十六州百馀年之久,岂会甘心就这么被我们拿回来,如今正值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兵马不好调动,可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就未必了。”

“六丫头说的也不无道理。”盛老太太同样神色严肃:“契丹犯我中原之心不死,否则先前也不会兴兵南下犯边,朝廷想要把燕云十六州彻底收回来,怕是还有好几场硬仗要打。”

“这么说,官人短时间内还不能回来?”

“姐夫心思缜密,高瞻远瞩,麾下还有那么多谋臣武将,定然早已想到了这一点。”明兰道:“只怕短期内,姐夫是无暇回京了。”

开平四年四月,契丹兴二十万大军南下,分三路叩边,一路攻打云州,即大同府,一路攻武州,即如今的归化州,即张家口;东路攻檀州。

可如今燕云十六州尽在大周之手,长城早已落入大周之手,契丹人想要越过长城,又岂是那么容易的。

杨先早已命人在契丹可能兴兵南下的各处要道之中囤积重兵,安放火器,存储弹药,并且派出大量斥候越过长城,探查契丹人的动向,在契丹三路大军齐齐行动的时候,周军方面就早已收到了消息。

英国公镇守大同,陈武率神机军驻守檀州,方勇则率飞羽营和部分炮兵镇守张家口,至于杨先自己,则带领麾下新军和轻骑赶赴景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