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诸天恶人:从知否软饭硬吃开始 > 第70章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70章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大明二年春,在杨先的快刀斩乱麻之下,朝廷的改制渐渐完成。

原本大周冗沉的官制被彻底改变,而且因为疆域的扩张,多出来的西夏和燕云十六州,正好将许多冗沉的官员安置。

一时之间,整个朝堂都焕然一新。

年后第一次大朝会,吏部左侍郎闫瀚文站了出来:“陛下,臣礼部左侍郎闫瀚文有本要奏。”

“而今朝廷初定,陛下威振四海,名动宇内,然如今却仅有两位皇子,两位公主,为朝廷计,为天下计,臣请陛下遴选秀女,充入后宫,为我大明开枝散叶,延绵子嗣。”

闫瀚文的话,立马引得一众文武官员纷纷附议。

至于杨先自然也不会反对,杨先可不是那些爱情故事中的主角,为了一个女人,就放弃一整座森林。

他在战场上拼死拼活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权力、财富和女人嘛,如今仗打的差不多了,九州一统了,还不能让他享受享受了?

不过杨先也很清楚,要是遴选秀女的旨意一旦下达到地方,那性质很有可能就变了,地方上那些士绅豪族们完全可以借助遴选秀女这件事情大做文章,或是敛财,或是搜刮,总之都是欺压百姓。

到时候恶名都是杨先这个皇帝背负,好处却都是那些士绅豪族们得了,杨先可不会做这种便宜不讨好的事情。

“如今新朝初立,百废俱兴,百姓好不容易才安稳下来,就不必太过折腾了,此番甄选秀女,便只限定在京畿之地,就莫要太大张旗鼓了。”

“至于人数也不用太多,太多了朕也忙不过来,就先选十二人吧!”

“臣等谨遵圣意!”

为杨先这个皇帝甄选秀女,在这些官员们眼中,可是如今朝廷的头等大事,其他一切事情都要往后排。

毕竟杨先也没个兄弟族人,只他一个,如今虽有两子两女,可对于皇室而言,终究还是太少,自然要多多的充实后宫,繁衍子嗣才行。

下朝之后,内阁一众辅臣立即拟旨,送给杨先过目之后,当即便下发到内务府,催促内务府速速督办此事。

内务府刚刚接手此事,淑兰就派人去打了招呼。

虽然杨先特意说了不许大张旗鼓扰民,可作为杨先这位新帝登基之后第一次秀女甄选,还是闹出了不小的动静,许多世家大族,武勋将门纷纷将自家适龄的女子姓名、籍贯、画象还有生辰八字等等送往内务府。

不过几日功夫,内务府就收到了上千份女子的信息,一下子整个内务府都忙了起来。

可当一个月后,杨先看到内务府甄选出来的秀女信息之时,还是被震惊到了。

“如兰跟明兰?”淑兰的寝殿之中,正坐在椅子上查看这次选上来的秀女信息的杨先忍不住抬眼,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面前的淑兰和华兰。

“不错!”

淑兰点头道:“正是如兰和明兰。”

杨先又看向一旁的华兰,华兰则意味深长的笑着道:“陛下难道不喜欢?”

“喜欢!怎么不喜欢!”杨先为人素来坦荡:“如兰天真烂漫,心思单纯,明兰蕙质兰心,聪慧通透,容貌生的更是绝美,不论哪个,都没有男人会不喜欢。”

“臣妾还以为陛下不喜欢她们呢!”华兰故意道。

“娥皇女英,哪个男人不想要。”杨先放下手中的图册,走到二女中间,伸手一左一右揽住二人的纤腰。

“陛下不先去看看这些新入宫的妹妹们?”华兰笑着道:“臣妾跟着姐姐可是瞧过了,里头有好几个身段样貌都不输六妹妹的。”

“哦?”杨先眼睛一亮:“是吗?”

淑兰道:“陛下自己去看不就知道了!”

“急什么!”杨先将二人揽入怀中,道:“近些时日朕忙着处理军中之事,没怎么陪你们,你们就不想朕?”

“想有什么用,如今陛下身为一国之君,当以国事为重。”

自从华兰帮杨先生了个儿子之后,她跟淑兰的关系非但没有疏远,反而愈发亲近,还未入宫时,两人就紧挨着住,杨先在外征战之时,二人还索性住到了一起,一起抚养孩子,华兰还帮着淑兰打理家里家外的俗务,姐妹俩的关系好的杨先都有些怀疑自己前世看的那些电视剧都是假的。

“家国天下,家在国前,天下在后!”杨先道:“朕可不管别人怎么想,在朕心中,家永远排在最前面。”

“若是以前,自可如此,可现在不同,陛下身为一国之君,怎能有这样的想法?”淑兰眉头微蹙的劝道。

杨先笑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姐姐,现在又不是在朝堂上,陛下同咱们开玩笑呢!”华兰感受着搂住自己纤腰的手愈发用力,也顺势往杨先怀中靠去。

“陛下就知道花言巧语哄咱们开心。”

“爱妃难道没听过君无戏言?”

“是吗?原来是臣妾误会陛下了!”

“朕宽宏大量,就不跟爱妃计较了,来,爱妃让朕先尝尝今日的胭脂味道如何!”

“陛下!”淑兰急得下意识喊道。

杨先却嘿嘿一笑,一把将淑兰拉了过去:“这大好时光,怎能浪费。”

“陛下!”听着杨先的笑声,淑兰立马明白过来,当即俏脸微烫:“青天白日的,陛下收敛些。”

“收敛?收敛什么?朕在自己家里还收敛什么?”

说着便俯身对着淑兰那张红唇便啃了上去,一旁伺候的女官见状,当即识趣的招呼众人退去。

一番云雨,时间已是一个时辰之后。

“待会儿晚上就在皇后宫里弄个晚宴,把今儿个进宫的那些秀女们都叫过来,大家一块儿坐下来吃顿饭,认识认识,以后都是一家人。”

“都听陛下的。”

淑兰和华兰一左一右,靠在杨先怀中。

……

……

随着后宫安定,朝中和军中都逐步趋于稳定,杨先便开始陆续推行新政。

新政的第一刀,砍的不是土地,而是盐务,两淮盐务糜烂已久,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因为先前爆发叛乱,旧的那些烂帐都被平了,如今再想追究,难度太大,要花的时间太长,还未必能够追查清楚。

杨先索性来了个一刀切,以前怎么样他不管,有人贪污也好,有人贿赂也罢,都是过去式,但现在他杨先上了位,那就得遵循他杨先的规矩来。

被调任户部右侍郎的章衡被封为巡盐御史,负责此次重整盐务的主官,盐都转运使司新上任的盐都转运使连正桓和理国公陈武为副,随行的还有一团禁军。

此次整顿盐务便是为了将先朝的盐引制度改为票盐制,即任何人都可以用钱从盐都转运使司衙门购买到购盐的凭证,而且每个人能够购买的凭证都有上限,超过一定程度,就不能再购买。

虽然这样仍旧无法做到反拢断,可因为购盐没有门坎,对身份没有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却能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

可这样的新政一旦颁布,就等同于是动了那些盐商们的蛋糕,断了他们的生计,断人生计者尤如杀人父母,能够做盐商的,又有几个是简单的,票盐法的颁布,势必会引起盐商们的剧烈反扑,在行贿等方法都行不通的时候,定然会有人挺而走险,所以杨先才会把心思缜密,在军中又有一定威望的陈武一起派去。

有陈武亲自领军,一切牛鬼蛇神就都是纸老虎。

而且陈武此番南下,除却协助章衡梳理盐务之外,还带着另外一项重任。

最开始杨先预计在全国创建五大军区,如今西北、东北和中央三大军区皆已完成改制,唯有东南和西南两大军区,目前还只停留在计划阶段,陈武此次南下,就是奉了杨先的旨意,要集成两淮和江南之地的厢军,组建水师,筹建东南军区,为将来抵御来自海上的敌人和出海做准备。

随着新盐法的颁布,票盐制的推行,章衡在两淮确实遇上了困难,甚至还遭遇了刺杀,多亏了陈武派了精锐一直贴身保护章衡,这才没有遭刺客的毒手。

可随着刺客的出现,也给了陈武清洗两淮盐商的借口,随着大军压境,那些富可敌国的盐商一家接着一家被查抄,盐商家中堆山码海的金银,一部分被送往汴京充入国库,可剩下的一大半,却都成了陈武创建东南军区的资本。

在朝廷的铁血镇压之下,盐商们被打的猝不及防,可面对强势的朝廷,他们也只能选择妥协,纷纷向朝廷投诚,接受朝廷新颁布的票盐法。

随着盐务之事处理妥善,杨先也并没有急着推行新政,而是等着陈武将东南军区逐渐拉了起来,将数万厢军编入东南军区之中,建造战船上百艘,并且在秀州入海口设立海军基地,组建万馀海军,建造海上战船数十艘,时间来到大明五年,国库在长松主持的海贸和丝绸之路带来的巨大利益之下逐渐充盈起来之后,杨先才开始推进土改的政策。

即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摊丁入亩,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而且朝廷每年修缮城池、官道、河道等等一切公用设施需要用工,都不再象以前那样征发壮丁,而是有偿征召民夫。

后者倒是还好,虽然迥异于历朝历代,可不论士绅豪族还是百姓,都能接受,可前者却好似捅了马蜂窝,就是在朝堂之中,也引来了许多反对的声音。

可杨先又岂会在乎这些人的反对,直接干纲独断,让内阁拟旨,由户部主导,以整个京畿路为试点,先在京畿路推行这项新政,等到官员和百姓们都习惯这项新政的流程之后,再逐步将其推行至全国。

至于那些拒不执行的官员,对杨先来说也很好办,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读书人满天下都是,况且杨先要的也不是那些满腹经纶,满口之乎者也,把圣人的话挂在嘴边,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击他人的学士大儒,而是能够贯彻他的新政,知道什么叫做听话的手下。

纵使杨先早有预料,可随着这项新政颁布,遇到的反扑却比杨先预料之中的还要激烈,只因随着这条新政颁布,天下间所有的世家大族的利益都会受到侵犯。

那些世家大族为何能够成为世家大族?就是因为在数百年的传承之间,不断地兼并土地,积累财富,以前朝廷收税,都是收底层老百姓的税,是以每逢王朝末年,最先造反的,都是那些活在社会最底层,被剥削和压迫到已经活不下去了,只能通过造反来改变命运的老百姓。

可如今朝廷杨先颁布的这条新政,将那些什么税收从以前的按户籍人头收取,变成了按照田亩的数量来收取,即田地在谁的名下,那相应的粮税就从谁手里收。

虽然这样的政策,定然会导致那些士绅豪族把这些税收变成租子,压到那些租种他们田地的佃户们身上,可那些拥有自己土地的寻常百姓,却能够减免很多压力。

而且随着这条新政的颁布,那些被世家大族们隐藏起来的田亩也会被重新丈量,虽然田地的总量没有发生变化,可朝廷收到的税收总量,却大大提升。

而且随着田亩的清查,土地的重新丈量,许多被那些世家大族隐匿起来的人口也会随之被清查出来。

可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地方上的豪绅富户,因为不满朝廷的这条新政,便串联起来一同抵抗,更有甚者甚至煽动百姓举起造反,说杨先得位不正,乃是逼迫先帝禅让而来,一时之间还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尤其是地方上许多不知道杨先厉害的,纷纷景从,打出要拨乱反正,杀伪帝,还天下一个太平的口号,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可杨先之所以要等陈武将东南军区创建起来之后再颁布这条新政,就是料到了这一点,以如今杨先在军中的威望,和多年来为了提高将士们的待遇而颁布的种种政策,早已让将士们对杨先死心塌地。

是以随着这条新政的颁布,虽然在全国各地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动乱,但在杨先早有预料的布局之下,这些动乱也渐渐被平定。

随着时间逐渐推移,杨先治下的大明帝国,也在种种新政和杨先的铁腕治理之下,国力日渐强盛。

大明八年初春,年近弱冠的太子杨元代父出征,率军自燕云北上,越过长城,向契丹发起战争,与此同时,东北的女真人也趁势发起了对奴役他们的契丹人反抗进攻。

如今的女真一族,刚刚从白山黑水之间走出,正是最强大的时候,号称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在大明和女真的双面夹击之下,契丹节节败退,不过数月时间,契丹人就放弃了东京道和中京道,退入上京。

就在女真人意欲和大明联手,将契丹人彻底剿灭之时,大明太子杨元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不但没有进军上京道继续攻打契丹,而是转头把兵锋指向占据了辽国东京道的女真人。

女真做梦都没有想到,大明竟会如此不讲武德,在女真还没反应过来之际,就自锦州发兵北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辽阳,而后一路禁军,攻城拔寨,一月之间,就将原本辽国的东京道鲸吞了大半,把原本不可一世的女真人,逼回白山黑水之间。

女真那号称满万不可敌的骑兵,在大明的火炮和火铳面前,就跟纸糊的一样,一碰就碎,从未接触过火器的女真人,在第一次和明军的正面碰撞之中,就吃了大亏,只三个月的时间,明军就打到牡丹江畔。

可随着时间来到九月,中原大地正值秋季,可东京道这边却下起了雪,天气也愈发寒冷,本想继续追击女真人的杨元,却被长梧和方勇劝住。

直至翌年开春,积雪消融,天气转暖,明军才越过牡丹江,将残存的女真主力歼灭,只馀部分女真人逃亡更北边的极寒之地。

在杨元打入东北,追击女真之际,西北的顾廷烨和北境的张氏兄弟也没闲着,率军一路追击契丹人,把契丹人打的抛投鼠窜,不得不向大明乞和。

大明的条件也很简单,契丹向大明称臣,每年纳贡朝拜,形势比人强,契丹也不得不接受大明的条件。

大明十二年,经过一年的休整,已然吞并了回鹘的西军朝着吐蕃进军,本就分裂的吐蕃,根本挡不住西军的兵锋,只一年时间,西军就将吐蕃退兵,顾廷烨也凭借着军功一路加官进爵,受封国公。

大明十五年,历时十多年,天工院终于研制出了第一台蒸汽机,随着蒸汽机的出现,大明就象点亮了科技树一样,开始了迅猛的发展。

大明十八年,大明的第一条铁路开始修建,起点是汴京,终点是洛阳。

大明二十五年,在位二十五年的杨先分封诸王,二皇子杨聪封为东北王,封地即原先的辽国的东京道,三子杨盛封为西北王,即原先的吐蕃、回鹘一带,四子杨怀为西南王,封地在原先的大理、安南。

五子杨洛和其馀诸子,则在杨先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杨元之后,悉数随杨先自秀州出海,先征东瀛,再平吕宋,而后一路顺着海岸线向南、向西进军,一路征讨,一路分封。

大明三十六年,已然年近古稀的杨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率军来到美洲,看着熟悉的辣椒、玉米还有红薯等高产作物,杨先的眼中放出精光。

“将士们,随朕给这座大陆带来文明!”

“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