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云尤豫了片刻,才小声开口:“你还记得那天在校门口的事吗?
“”
伍六一愣了愣,很快反应过来。
是陈建工拿到第一笔合作稿费那天。
当时刘振云眼馋得很,等陈建工回了宿舍,特意追出来,想问问能不能也跟伍六一合作,赚点“汤钱”。
说实话,当初伍六一找陈建工合作,是因为要给家里买彩电,自己实在抽不出时间。
如今情况不一样了,《今古传奇》那1500块稿费马上要到帐,后续要是卖得好,还有不少印数稿酬。
他早没了当初的经济压力,也便淡了找人参笔的心思。
想到这儿,伍六一轻轻敲了敲桌面,语气认真:“振云,代笔的事,我现在暂时不需要。”
刘振云的眼神瞬间暗了下去,握着筷子的手也松了些。
“不过”伍六一话锋一转,“我倒能给你提些别的建议。”
刘振云眼睛如灯泡般,时灭时亮,连忙追问:“什么建议?你快说说!”
“在说建议之前,我得先问你一句。”伍六一看着他,“你到底想走哪条路?是想靠写作赚点快钱,当个通俗作家?
还是想沉下心熬一熬,走严肃文学的路子?后者将来要是能出名,未必赚不到钱,但这几年肯定别想靠它富贵。你得想清楚,选哪个?”
刘振云没立刻回答,只是低头看着碗里的面,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直到面条快凉透了,他才抬起头,语气带着点不确定:“我不能成为象你一样的人吗?”
伍六一闻言,忍不住笑了。
是啊,他自己就是个特例。
既写通俗作品,也搞严肃文学,而且两边都做得不算差。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同时走两条路有多难。
现在文坛上,还有不少人在报告文学、文学评论里暗指他“作品冗杂”、
“,格调不高”。
各种座谈会、交流会也很少邀请他。
要是他只写严肃文学,以他现在的名气,早该是各大会议的座上宾了。
不过伍六一不在乎这些虚名,他向来标榜自己是“俗人”,可别人不一样。
作家这行,说到底还是要混圈子的。
没人能保证自己每篇作品都是佳作,但要是在圈子里有人脉、有口碑,总能有人帮着推一把。
写几句评语当前言,未来,出书还能印在腰封上,书的销量也能跟着涨。
既然刘振云愿意听,伍六一也不打算藏着:“振云,我看你的文风,最擅长抓小人物的生存境遇。你不如就深耕这个方向,婚姻里的矛盾、家庭里的琐事、生活里的难处、人情世故的冷暖,这些都能写,也容易写出共鸣。”
这些话,其实正是刘振云未来真正走通的路。
《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
既然知道他能成功,伍六一也没必要硬把他往别的方向掰。
权当是提前剧透给他了。
刘振云皱着眉琢磨了半天,好一会儿才抬头:“那另一条路呢?就是你说的,写通俗作品赚钱的路。”
伍六一顿了顿,在心里斟酌着措辞。
他知道,随着《少林寺》的发酵,武侠题材肯定会风靡全国,到时候全民都会掀起一股“功夫热”。
街边的书摊、小报上,肯定会挤满盗版的港台武侠小说。
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些人的作品,到时候绝对会火得一塌糊涂。
要是让刘振云走武侠这条路,别说近几年的稿费,就是将来的版权费,也绝对能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比他写《手机》那个破剧本强多了。
见伍六一半天没说话,刘振云急了,连忙换上敬语:“伍老师,您可不能藏私啊!”
伍六一回过神,笑着问:“你看过武侠小说吗?”
刘振云有点不好意思,小声说:“《洪武微服私访记》算不算?”
“论剧情不算,但论内核,倒也差不太多。”
刘振云又补充道,“我之前在地摊上蹲过,看了两个多钟头,后来摊主嫌我只看不买,把我撑走了。”
“这个肯定算。”伍六一被他逗得哭笑不得。
“其实武侠小说的本质,就三个内核,你只要抓住了,写出来就不会太差。”
伍六一话锋一转,认真起来:“一是义的坚守,不管是江湖道义,还是家国大义。
二是对公平的朴素追求。好人有好报,坏人受惩罚,弱者能被保护。
三是自由与尊严的表达。侠客不受世俗束缚,能凭本事活出尊严。
再加之点常用的写作技巧。
比如悬崖底下出秘籍、乞丐、扫地的其实是高人、书里藏着藏宝图、主角扮猪吃老虎,这些都用的上。”
刘振云越听眼睛越亮,仿佛突然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连忙催道:“还有吗?您再说说!”
伍六一看着他急切的样子,突然起了点恶趣味:“我再给你想个场景。你是个武侠世家的奇才,早年跟一个大门派的掌门之女定了婚约。可没想到,后来你练功遇到瓶颈,好几年都没进步。
掌门之女见你越来越平庸,就主动上门退婚,说话还特别刻薄,把你羞辱了一顿。但实际上,你不是不行,是你练的功法需要厚积薄发,现在只是在打基础。
你想想,这个代入感是不是就来了?”
刘振云听得连连点头,像小鸡啄米似的。
“到时候,你再让主角说句狠话,比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这不就燃起来了?”
刘振云虽然没听过“燃起来了”这种说法,但脑子里已经浮现出了那个画面,兴奋得直搓手。
而此时,远在川省的一户人家里,褓中的小豆豆突然毫无征兆地大哭起来。
豆妈连忙把孩子抱起来哄,一边拍着他的背,一边疑惑地嘀咕:“这孩子怎么好端端地突然哭了?”
《锅碗瓢盆交响曲》剧组的磨合期转瞬即逝,不过几日光景,整个团队便迅速步入正轨。
各项工作推进得有条不紊。
导演陈怀凯,作为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三十多年的执导经验,功底深厚。
在他的统筹下,片场从布景调试到演员调度,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可能,唯一没进入状态,与片场有些格格不入的就是小伍编剧了。